昨天刷到朋友 DavidYR 写的回陕西的文章《最近-回陕西》
,突然就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。那些零散的记忆碎片像被按下了播放键,一幕幕在脑子里打转 —— 有爷爷病重时我手忙脚乱的模样,也有奶奶藏在柜子里的过期饮料,还有爷爷去世后才揭开的秘密。索性坐下来把这些故事写下来,也算给这段回忆一个交代。
一、爷爷:从三个月的守护,到藏了一辈子的秘密
爷爷在我记忆里,一直是个硬朗又要强的人。直到我刚毕业那年,备考招聘考试的间隙,他的身体突然垮了,我才第一次看到他脆弱的样子,也第一次直面生死里的无奈。
(1)临终前的三个月:我学会了插胃管,也看清了亲情的凉薄
没找到工作,在家备考的日子里,我总觉得自己像个 “家里蹲”,满是负罪感。爷爷的病,反倒给了我一个 “扛事” 的机会 —— 我成了照顾他的主力,这一守就是三个月。
现在想起来,那段日子的累是刻在骨子里的。从医院回家,爷爷意识时好时坏,一开始还能勉强交流,可到了晚上总爱翻身,好几次都差点掉下床。没办法,最后只能买带栏杆的床上约束带,看着他被轻轻绑在床栏上的样子,心里又酸又疼。更难的是处理大小便:只能靠外置尿袋和床上便盆,可他大多时候没意识,经常把床单弄得一塌糊涂。我每天要换好几次床单和褥子,有时候刚收拾干净,转身就又得重新来,洗衣液的味道混着消毒水味,还有冻的通红的手,成了那段时间的专属记忆。
到了最后一个月,爷爷连饭都咽不下去了,只能靠流食维持。开始插胃管代替吃饭是从一次窒息事件开始的——爷爷被一块非常小的馒头块堵住了气道,我也第一次在真人身上操作海姆立克急救法,最终转危为安。我学的是检验,以前连胃管都没见过,那段时间硬是跟着护士一点点学会了插胃管。每次操作前都要反复回忆步骤,手忙脚乱时,爷爷会用微弱的力气拉着我的手,说不出话,但眼神里全是依赖 —— 那时候就觉得,再累也得扛住。
可让人心寒的是,爷爷最疼的是小姑,他病重的这几个月,两个姑姑一次都没回来过。我爸要挣钱养我们三个,只能抽空回来看一眼,又急急忙忙赶回去上班。家里的担子全压在我和我妈身上,我俩轮着休息,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。
有一次爷爷清醒了点,拉着我的手气得直发抖:“乖孙,你写个起诉状告她们!我当初把钱都给她们了,现在我病了,她们连面都不露!” 还让我录视频,说要跟她们断绝父女关系,百年之后不许来上坟。我看着他通红的眼睛,只能忍着眼泪点头,可心里知道,真这么做,这个家就彻底散了。
最后这事没做成,但我们家和两个姑姑家也彻底断了来往。其实钱都是小事,爷爷奶奶一辈子省吃俭用,退休金攒了不少,根本不缺那点钱。可人心凉了,就再也暖不回来了。
疫情管控放开后,很快我和我妈就都被感染了,虽然已经尽全部可能避免传染给爷爷,最终还是没能挡住奥密克戎的最终一击。
(2)遗物里的 “五好证”:原来他是 “两弹一星” 的建设者
爷爷一辈子很少提自己的过去,只知道他是个退伍军人。小时候在老家,他总爱用当兵的经历教育我 —— 我不爱吃饭,他就说 “吃了饭才有力气下地干活”;我犟嘴说 “才不下地”,他就真拉着我去玉米地掰玉米,还让我把掉在地上的玉米粒一颗颗捡起来,说 “粮食是汗换来的,不能浪费”。太阳晒得人发晕,我捡得不耐烦,他也不骂我,就蹲在旁边陪着,说 “做事得有始有终”。
我总好奇他当的是什么兵,问他是侦察兵还是炊事员,是陆军还是炮兵,他从来都不细说,只含糊一句 “就是给国家做贡献,建设新中国”。那时候我还觉得他在说车轱辘话,心里嘀咕 “哪个当兵的不是给国家做贡献”,直到他去世后整理遗物,我才知道这句话里藏着多大的分量。
在一个旧盒子里,我发现了一本深红色的、纸张泛黄的、印着大大的八一五角星的 “五好证”,表扬爷爷在保卫祖国、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的事业中,积极投入五好运动,做到了:学习好;工作好;爱护武器装备、生产节约好;全安保密、消灭事故好;身体好。—— 后来才知道,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 “四有” 奖章。证书上清晰写着他的部队番号: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一六九部队司令部、政治部。我赶紧去网上搜,心脏一下子就揪紧了:7169部队就是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。原来爷爷是参与 “两弹一星” 实验基地建设的工程兵!



当年他们是 “上不告父母,下不告妻儿”,秘密开拔到罗布泊的。爷爷参军时,和我现在差不多大,把最好的青春都扔在了戈壁滩上,还守了一辈子的秘密,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到底做过什么。这段历史已经被官方解密,网上能搜到很多关于 7169 部队的报道。看着那些文字,我好像能想象出他年轻时在风沙里干活的样子,心里又敬佩又心疼 —— 他一辈子没说过自己的功劳,只默默做着该做的事,这种踏实,是我这辈子都学不完的。
二、奶奶:被爷爷宠成 “公主”,却带着 “心病” 突然离开
爷爷走后,我总想起他对奶奶的好 —— 那种好,是全村人都知道的。奶奶这辈子节俭到让人心疼,却被爷爷宠出了 “公主病”,可这份宠爱,最后还是没留住她。
(1)她的 “怪病”:我们都以为是装的,直到她走了才后悔
奶奶是村里的党小组长,以前还是教师,按理说退休后条件不算差,可她节俭到了极致:结婚时陪嫁的床,用了一辈子没换过;毛巾破了洞还接着用,我给她买的新毛巾,她总说 “还能用,别浪费”;除了我上小学那两年她来城里带我,其余时间都和爷爷住在老家的瓦房里,没享过多少福。
但爷爷把她宠得像公主:不管去哪,回来总想着给她带点好吃的;奶奶要是有点不开心,爷爷能哄好几天。村里人道羡慕,说 “你奶奶真是被惯出娇气了”,可谁也没想到,这份 “娇气” 后来变成了让我们都头疼的 “怪病”—— 奶奶总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。
一开始是说心口闷,村里的村医看了没查出毛病,怕耽误事,让去县医院。我妈赶紧带她去做全套检查,结果啥问题都没有,奶奶当时说 “查了没事就放心了”,可没过多久又开始喊不舒服。
从那以后,我妈每半年就带她去一次医院:县医院查不出,就去省里的大医院;能做的检查都做遍了,还是没毛病。我们都觉得是她的心理问题,还带她去看过心理科,可她还是坚持说 “不舒服”。
印象最深的一次,奶奶自己打了 120。急诊科给我妈打电话时,我妈吓得手都抖了,赶紧往医院跑。到了地方,我妈跟医生说 “再做些检查吧,彻底查清楚”,医生却摇摇头无奈地笑:“老太太的身体比我都好,赶紧回家吧,别把钱浪费在医院了。”
后来奶奶认准了心内科的一个医生,因为只有那个医生愿意给她开药 —— 印象里都是些中成药,还有谷维素。那时候我上高中,对这些药没概念,只记得每次去拿药,奶奶都特别开心,好像拿到了 “救命稻草”。
(2)突然的离别:上个月才做的检查,怎么就没了呢?
再后来,大姑难得回来一次,给奶奶拍了张舌苔照片,发给郑州的老中医远程开了方子。我们都没当回事 —— 毕竟之前那么多检查都没事,总觉得这中药也就是个心理安慰。
可奶奶走得特别突然,又好像早有预兆。那天早上,她还跟邻居打招呼,说爷爷要去镇上买鱼,中午炖鱼汤喝。结果爷爷提着鱼回来时,奶奶已经躺在床上不动了。村医赶来做了 CPR,同时打了 120,可急救医生到的时候,人已经不行了。
我和我妈当时在城里买菜,接到电话时,我妈反复问 “不会吧?真的假的?上个月才刚做了检查啊”。我妈没有经验,慌得不行,赶紧给家里长辈打电话,手忙脚乱地置办丧事。
后来爷爷才说,奶奶吃了那中药后,流过两次鼻血,当时没在意,现在想起来,说不定那时候身体就有问题了。
我因为上高中很少回老家 —— 河南的高中管得严,两周才放风一两个小时,小节不过大节补课的,根本没机会回去。现在想起来,对奶奶的记忆大多是小时候她在城里带我的日子,还有偶尔回老家时,她从柜子里翻出的杂牌饼干、纯牛奶、露露,甚至还有过期的饮料 —— 那些都是亲戚和学生逢年过节送的,她自己舍不得吃,全留给我了。
她耳背却不爱戴助听器,跟她说话要凑到耳边大声喊;背越来越驼,我给她买的新拐杖不用,非要捡路边的树枝;新衣服也舍不得穿,都叠得整整齐齐放进箱子里。
她走后,我躲在角落里哭了好久,特别后悔没多回几次家,没多陪她说说话。更让我心寒的是,来吊孝的亲戚,在灵前哭得 “撕心裂肺”,一出门就有说有笑。那时候我才明白,人与人之间,除了至亲,或许真的只剩利益了。
现在最难受的不是她走得突然,而是我们都以为她在 “装病”。万一她是真的不舒服呢?可我学的那点检验知识,根本帮不了她,到现在都不知道她心口闷的原因是什么 —— 这成了我心里解不开的结。
写在最后
现在爷爷奶奶都不在了,老家的瓦房也空了。有时候路过玉米地,还会想起爷爷拉着我捡玉米粒的场景;整理旧物看到没拆封的新衣服,也会想起奶奶舍不得穿的样子。
那些遗憾,比如没多陪奶奶说话,没早点知道爷爷的秘密,可能这辈子都弥补不了了。但我很庆幸,能有这样两位老人出现在我的生命里:爷爷教会我责任与奉献,奶奶让我懂得要珍惜眼前人。
这些回忆,就像藏在时光里的星星,不常提起,却总能在某个瞬间温暖我。也想跟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说:有空多陪陪家里的老人吧,别等失去了才想起,还有好多话没说,好多事没做。












在病房里,相比起其他床基于亲情关系的照顾,我对爷爷更像是一种义务的照顾,我对爷爷的故事知之甚少,爷爷也已遗忘他的孙子。没有了回忆,遗憾自然也微乎其微。
很多时候,有可以回忆的时光便是一种幸运。
👍
💖
💯
💦
😄
🪙
博主
cunzher @DavidYR👍
💖
💯
💦
😄
🪙
那时候家里都穷,连一张照片也没留下
👍
💖
💯
💦
😄
🪙
博主
cunzher @菲克👍
💖
💯
💦
😄
🪙
好友
DrPika像你描述的奶奶突然去世的问题,不是心就是脑,例如心电图,如果不是急性发作期、或者已经出现了心肌梗塞,做的结果经常都是阴性的,而ACS的一过性胸痛甚至有时会被误诊为胃病。不用在这方面有自责的心里,你也清楚的,现代医学手段毕竟还存在非常多的局限性。
👍
💖
💯
💦
😄
🪙
博主
cunzher @DrPika很多人都认为现代医学非常发达了,几乎没有治不好的病。但现实是,非常多病的描述都是发病原因尚不明确,治疗上还是以对症为主。我现在参与的课题最头疼的就属临床试验的不良反应了。除了时间,任何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病人用药后仍然会出现不同的表现,排除掉所有因素,压根不知道为什么(其实第一时间就推锅给我们实验室了)。感觉距离真正理想状态的医学还差的太远,全靠大佬们努力了。
👍
💖
💯
💦
😄
🪙
👍
💖
💯
💦
😄
🪙
👍
💖
💯
💦
😄
🪙